女人是菜,男人是肉:飲食中的性別政治與女性主義

by Yen

吃將食物的特性內化(incorporate)為個人的身份認同,也在無形之間,強化食物挾帶的種族、階級和性別的符號。

旅日學生描述在日本奇怪的飲食經歷:「去甜點店,你基本上不會看到一個男生單獨進入甜點店,或是一群男生(沒有女生陪同的狀態)進入這類場所。因為日本人認為,這種地方是提供服務給女生或是陪同女生的男生一起去的,男生自己去會讓日本人覺得沒有『男子力』。」性別窠臼落在女性之於牛丼店上,則解讀成了「不可愛」、「不會做飯」和「沒朋友」的身份失格。

女人是菜,男人是肉

飲食作為一種社交行為,透過吃和不吃什麼,對個人身份進行展演。當發生在二元性別的框架下,就成了「陽剛」和「陰柔」養分的消弭和對抗。卡蘿.亞當斯在其名作《肉食的性政治(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)》中,揭示了西方父權社會食肉與男性陽剛氣質的連結。在食肉的文化,人類中心視角——即白人中產健全男性視角,動物和女性同被貶為「次於人類(subhuman)」,以同樣的手法物化和性化。只要細心觀察,不難發現我們身邊充斥著肉食等同於女人酮體般性感的暗示,女人則被物化成待宰的肉品。食肉成為男子氣概的補給品,以解決男性面對來自公眾質疑「不夠男人」的焦慮。

肉是男性、強壯、野心勃勃的,菜是女性、被動、單調無趣的,亞當斯進一步展示性別飲食如何影響我們的語言心智。在英文語彙中,肉有著相較於菜優越的地位,根據劍橋字典,meat 通常指涉事物重要、精華的部分,例如 meaty 形容內容豐富,beef up 有加強、充實之意;反之 vegetable 常代指毫無生氣的人和失去行動的植物人,couch potato 則用來比擬生根在沙發上的電視族群。

反觀台灣,素食文化的昌盛使得肉/菜的性別化食物不如西方對立和明顯,還是可從口語的表達睥見肉/菜的地位層級,例如「肉食女/草食男」、「面有菜色」、「菜鳥」、「草包」等。

在⽗權、肉⾷的世界裡,動物被⼥性化和性化;女人則被動物化。

...in a patriarchal, meat-eating world animals are feminized and sexualized; women are animalized.

卡蘿 · 亞當斯,2010 年

被閹割的男性

食肉成為男性氣質的象徵,與父權體制下菁英階層男性握有資源分配的權力息息相關。肉食彰顯男性的地位和聲望,拒絕肉食的男性則被視為拒絕肉所隱含的性別規範。

2023 的一份論文調查波蘭社會對於素食男性的觀感,結果表明,不管是素食(vegetarian)或純素(vegan)男性,都曾經歷男性氣質弱化的刻板印象,純素男性甚或被認為不具有男子氣概。素食男性比起素食女性,在群體中更容易遭遇敵意,和與「孱弱」、「同性戀」等歧視性詞彙關聯的調侃和訕笑。另一份研究則發現,男性在公眾場合進餐時,有更強烈的傾向避免選擇與女性氣質連結的食物。

消費主義下的食物性別

蔬菜與女性形象的連結衍生「女性吃得比男性健康」的刻板印象,在近代成為食品市場常用的商業策略。在 2015 年一篇研究美國食品包裝的論文指出,當食品包裝符合性別刻板模式——即健康食品採用陰性氣質包裝、不健康食品採用陽性氣質包裝——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購買。2023 年 4 月百威啤酒請來跨性別網紅代言後引發保守派人士的強烈抵制,跌落保持 20 年美國最暢銷啤酒的地位,反對者甚至憤怒地以衝鋒槍摧毀已購買的啤酒。為了止損,百威於同年 6 月推出新廣告,企圖以揮汗手作的男人與他的哈雷機車來挽救一去不返的銷售頹勢。

性別偏見形塑我們的飲食偏好,也間接影響我們營養的攝取程度。根據國民健康局 100 年的調查,各年齡層女性符合建議蔬果攝取量的比率皆比男性高。英國於 2019 年針對兒童的報告則顯示,相較於 5 到 15 歲女孩蔬果量的穩定攝入,10 歲後男孩的蔬果攝取量呈現快速下滑的趨勢,不排除是受到社會性別認知的干預,造成進入青春期的男孩產生對「女性食物」的排斥。

研究指出,當食品包裝符合性別刻板模式時,消費者認為商品更具吸引力。看看架上的食品包裝,你認為哪一款零食比較健康呢?

妳的身體是個掠奪場

女性的身體亙古至今便是父權政治的角力戰場,從纏足、割禮、月經禁忌、處女情結、聘金、生男生女、貞節牌坊,到近代的制服規範、墮胎權、蕩婦羞辱、性影像暴力、顏值正義和各種體態美的標準,女人吃什麼理所當然也成為操控的議題。蘇珊.博多(Susan Bordo)1993 年的《不可承受的重量(Unbearable Weight)》開創對女性身體形象的提問:完美身材是如何受到父權資本主義社會的策動,將一個個健康的女孩推入容貌焦慮的深淵?

市場販賣宣稱「美」的產品,自女性的不安全感獲利。衛福部的資料指出,罹患飲食障礙的男女患者比例為 1:10 ,好發於 10 到 30 歲的年輕女性,包含厭食症、暴食症等。厭食症患者對自我身體形象有著錯誤的認知,時常認為自己過胖或過重,藉由節食、過度運動、痴迷健康食品的方式維持理想的身材;暴食症患者則依賴食物得到情感慰藉,卻在無法控制大量飲食之後感到羞愧,利用催吐、服用瀉藥等手段來達成體重控制,墮入暴食/禁食的惡循環。兩者的共通點是患者總是為自己的身材和體重感到焦慮,透過吃和不吃的方式緩解,通常伴有憂鬱、焦慮、躁鬱和物質濫用等心理疾病。

懷孕更是社會控制女性飲食的完美藉口,婚姻摘除女性的名字,懷孕則摘除性徵,將媽媽塑形為延續他人家族生命的胎兒容器。「吃肉生男,吃菜生女」不只是迷信,更是代代實踐在台灣民間的生子秘方。飲食禁令始於備孕,卻未止步於生產,近年來升起產後快速瘦身的風潮,「看不出生過小孩」成為新一輪的魔咒,將生產後的女性再次拖回男性凝視的迴圈裡。

性別、階級、種族的多重壓迫結構

良好體態與「自律」和「成功」的掛鉤,除了推進身材焦慮和歧視外,更加劇階級和種族之間的差距。

在麥可.波倫的《烹(Cooked)》中,世居澳大利亞西部的馬圖(Martu)原住民在土地遭殖民者佔有後被趕往避難所,遠離採集生活的他們以白人食物為食,使他們多患上肥胖、糖尿病等文明病,直到 2002 年政府歸還土地所有權,族人才重拾斷裂的祖輩飲食。

殖民時代遺留的種族課題在健康問題上再現,世界各地都不難觀察得到。營養的取得程度取決於社經地位,已經由 Jamie Oliver 失敗的學校午餐計畫 Feed Me Better 證明了:「在英國,吃得更好一點,為孩子提供正確的膳食,似乎是件中產以上階層的奢侈事情。」

在種族、經濟的雙重弱勢下,女性處於更加被忽視的處境。女性為傳統家庭的掌食者,大多數的食物資源卻是投注在男性身上。聯合國《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》報告指出,各國女性糧食不安全的比例皆高於男性。在發展中國家,婦女為自給作物的主要勞動力,供給食物給家庭,卻時常遭受性別分工、機會分配不均和家庭暴力的壓迫。

種族、性別和物種之間的交集無時無刻不在發生。

The intersection of race, gender, species is always happening.

卡蘿 · 亞當斯,2019 年

生態女性主義的回應

亞當斯探討女性與動物所受壓迫的交集,揭示飲食與性別政治和動物權利之間的密切關聯,為生態女性主義(Ecofeminism)注入新的啟發。

西方社會對於肉的推崇和對菜的貶低,不僅是純粹的飲食習慣,更映照出男性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。這種觀點下,肉被視為男子氣概和支配力量,蔬菜則被貶低為脆弱和無能的女性形象,飲食成為反映社會性別權力結構的文化符號。其次,肉食主義剝奪動物的生存與福祉,與女性遭受性暴力的源頭息息相關,兩者皆受到資本父權制度的剝削,造成動物和女性的痛苦的同時,也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。亞當斯呼籲人們重新思考他們的食物選擇,將飲食視為倫理問題,而非單純的口味偏好。

女性和動物在壓迫的歷史上有著共同的生命經驗,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,要實現真正的解放,就必須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、突破二元對立(男/女、文化/自然),積極關注女性權益、動物權益和環境保護,透過有意識的飲食選擇,得以落實更廣泛的社會與環境正義,達成人與人、與動物、自然的和諧共生。

  1. 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(你的身體是戰場)是藝術家 Babara Kruger 的影像作品,於 1989 年為支持墮胎權(羅訴韋德案的衍生法案)的示威活動而製作,旨在探討女性的身體自主,成為後續許多女權運動的代表符號,並激發各領域藝術家的延伸創作。
  2. 根據 1996 年的世界糧食會議(World Food Summit),糧食安全的定義為「所有人、無論何時何地,都能夠實質並有效地獲得足夠、安全和營養的糧食,以滿足他們積極、健康生活的飲食需求和食物偏好」。

參考資料

 

  • Adamczyk, D., Modlińska, K., Maison, D., & Pisula, W. (2023). Gender, Masculinity, and the Perception of Vegetarians and Vegans: A Mixed-Methods Investigation. Sex Roles , 89(595–609).
  • Adams, C. J. (2000). 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: A Feminist-Vegetarian Critical Theory. New York, Ny Continuum. (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0)
  • Bordo, S. (1995). Unbearable weight : feminism, western culture, and the body.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
  • “Fire.” Cooked, season 1, episode 1, (2016). Netflix.
  • Zhu, L. (Lei), Brescoll, V. L., Newman, G. E., & Uhlmann, E. L. (2015). Macho Nachos. Social Psychology, 46(4), 182–196. 
  •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. (2014). 飲食與精神健康 (1st ed.). 衛生福利部.
  • 顧燕翎、劉毓秀、王瑞香、林津如、范情、張小虹、黃淑玲、莊子秀、鄭至慧、鄭美里. (2020).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(完整修訂版). 貓頭鷹.
 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,希望支持我分享更多有趣的食物觀點和食譜,歡迎留言與我互動,也可以請我喝杯啤酒,每一分支持都是我持續下去的動力。

 

 

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

Leave a Comment

*By using this form you agree with th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your data by this websit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