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自在廚房備食,被洋蔥嗆到淚逼出眼眶的瞬間,全身細胞從鼻腔到腦都被刺激的氣味分子喚醒,觸發了我久違對「活著真好」的感嘆。
回想起在柏林封城的那六個月,燒飯成了未知流歲中唯一確定的日常,也成了不安的人們聊以慰藉的活動。煮食帶來的療癒感,是自我進廚房以來就想深入探究的一股強大力量,在逐步完成料理的過程,是怎樣同時治癒我們的內心?
煮食是一場感官盛宴
從觸碰食材的初始,到完食的最後一口,我們的感官時刻都在接收著熱烈而又細微的資訊:圓潤的米粒從指縫中流洩而下、嗶啵的滾水顫動了電鍋的上蓋、隨著蒸汽氤氳撲面而來的溫熱、白米油亮乾淨的光澤、以及充斥口鼻的稻米香氣,食物領著我們走了一遭感官之旅,提醒著「因為能夠感受當下,所以生命如此美好」的喜悅。煮食比起吃,又因必須專注於刀法、火侯及味道的調配,開啟了五感的極致,將身心都沉浸至無到有的創造釋放過程,對於在眼前一點一滴完成的食物,更能抱以珍惜之情。最能將這一體認描述得恰如其分的莫過於李安《飲食男女》的開場了,看著老朱拔毛、去鱗、切片、剁末、擀麵、油炸、爆香、煙燻、入甕、擺盤,行雲流水下飽含著無可比擬的浪漫,縱使不煮飯的觀者,也在默然間心馳神往。
“
香氣瞬間指明了我們身在世界的何處。
The aroma instantly tells us where in the world we are, culinary speaking.
《雜食者的兩難》麥可 · 波倫
食物是承載情感的媒介
遊子們都明白一頓家鄉飯傾訴著怎樣的歸屬感,而想飛的人們則把對異國的想像投射到了盤上,透過嗅覺和味覺,食物連結了記憶,乘載了夢想,如同著名的飲食作家麥可.波蘭(Michael Pollan)所說的:「香氣瞬間指明了我們身在世界的何處(The aroma instantly tells us where in the world we are, culinary speaking.)。」無意間飄入鼻中的熟悉廚房香氣,是會讓人忘情地在冷冽的北國街頭駐足良久的。
準備食物的過程也是呈現心意的過程,煮飯的人總是將吃飯的人攜帶在心上,什麼吃什麼不吃、怎樣料理能發揮食材最好的滋味、怎樣料理能讓吃的人體驗到幸福,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地,把心意轉化為愛情,試圖在食者的味蕾上綻放。感受到這樣心意的人們,自然地與煮食的人們產生了共鳴,感受到了被特別地對待,因此感激著。
都是因為愛
說罷了,全都是因為愛啊。煮的人放進了愛,吃的人接收了愛,這樣的傳遞使得飲食這個平凡的動作,成了不可忽視的情感交流。而煮食者就在一遍遍的日常練習中,一遍遍的審視,一遍遍的修復,一遍遍的茁壯,一遍遍的,將自己養成了愛的人格。
李安電影《飲食男女》開頭老朱烹飪片段。